不需要某事物的人不会意识到他有或没有。

让我们用反例来验证一下:我没有近视眼镜——虽然我也不需要这个东西。这里看似是意识到了,实际上并非“意识到”,而是作了陈述。我还可以举出一万种我没有的东西,但是它们并非对于当下存在活动的反应。
弗雷尔卓德-大龙曰:“没有烟,不得劲”。对应的就是需要的场景。如果没有这个嗜好,恐怕人一辈子也不会想到这件事。
譬如曾经你原有一件衣服,后来买了新衣服之后收了起来,想不起来穿。这时候你也意识不到你有这样一件衣服,并且还意识不到你这件衣服没了。

由此,“需要”是先于对“有无”的意识的。我可以提供什么?我还缺少什么?这些都必须先有需求,无论外部还是内部的,才能作出回答。
恋人间陷入的焦虑,经常属于此类。“你到底想怎样?你到底要什么?”这话其实没说完,叫:如果我拿得出我就给你,如果没有那我也没办法。原先存在的是一种对于可能性的敞开,在遭遇到“需要”之后,可能性就“收敛”、固着了。

对可能性的敞开,实际上就是“烦”,是 care;而固着的那个过程就像是沉沦。这些都是此在存在的样态。


原本想写“需要”先于“有”。即不只是先需要才想起来有没有,而是先需要才能真切地“有”和“无”。现在路走了一半,在这里只要再证,对“有无”的意识先于“有无”本身。这部分卡住了。


写这些是因为我想起这样一个话题,在恋情中我能给予对方什么?想着想着发现自己不知道,也许对方真实地需要我才可能判断自己有没有,甚至我本没有的但是一遭遇到需要便“凭空”有了。

譬如安全感一类的模糊感觉。我能提供“安全感”吗?我也不知道。但一经被需要,这种能力的可能性就会立即得到答案。有时甚至于,“需要”=产生,即产生并非需要引发的后续事件,而是其本身的一个结果。不论被需要者有没有,但“需要”和需要者本身就已经决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