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验唯心论体系纲要-第三章
Comment评价:读完这个不一定读得懂原文,但一定懂了。
作者:KraefiNNN (Bilibili)
来源:Notion 文档
#本章提要
先验哲学的起点自我意识原理是唯一的绝对活动: 自我本身和自我的所有规定性, 以及所有其他对自我确立起来的东西, 都是由这一活动确立起来的.
前一章已经演绎出了自我的两种活动: 自由的受限定的活动 (现实的) , 以及不可限定的活动 (观念的) . 两者产生于自我意识的绝对活动的”绝对分析” (我起的名) . 要达到意识, 则两者必须进行综合. 这就是自我意识的绝对活动的后半部分: 绝对综合.
两者的绝对综合, 就是达到观念活动和现实活动的绝对同一性, 达到主客同一体. 限制已经被设定在现实活动中, 所以也需要设定在观念活动中. 理论哲学的第一部分就是绝对综合; 第二部分则是绝对综合的中间环节, 一步步将现实活动会合于观念活动.
#1 绝对综合的演绎
我们的 (理论哲学的) 任务是, 现实活动中的限制, 必须同时也设定在观念活动中. 绝对综合将实现这个目标. 不过, 本节只是证明其必然存在.
#1.1 自我的二重分裂
观念和现实的原始结合存在于绝对活动中. 自我意识的原始活动同时是观念的和现实的: 自我意识是纯粹观念的, 又对自我 (通过自我意识) 呈现为纯粹现实的.
自我因其直观自己的本性, 而将自己限制为对象. 限制同时是观念的和现实的: 限制是自己设立的; 同时自己又被限制为对象. 因此绝对活动就分裂为二重活动: 被限制的活动 (限制独立于它) 和作限制的活动 (不可被限制) .
在产生意识之前, 自我是纯粹的客观性, 主观性是通过意识才附加上去的. 作限制的活动限制了客观性 (被限制的活动) , 使其到达意识. 因而其本身就无法被限制, 也无法到达意识. [因为作限制活动留在意识之外, 所以限制就不被意识为依赖于自己的, 而显得是独立于自己的. ]
分裂后的二重活动, 其单独的任何一个都不再是自我了. 被限制的活动变成了对象, 是纯粹的客体; 作限制的活动没有变成对象, 是纯粹的主体.
#1.2 自我的绝对综合
自我达到意识, 不能通过其中之一, 而是通过这二重活动的综合.
这个活动是自我去意识它自己的活动, 是自我的绝对综合. 它是摆动于被限制活动和作限制活动之间的第三种活动. 这个活动产生了自我的意识.
[自我本身是复合的二重活动, 自我意识则是对自我的综合活动]
两种活动的作限制和被限制的关系, 构成了它们的对立 (斗争) . 它们的斗争是自我的相反活动方向的斗争: 被限制活动的方向是无限地创造, 是离心的; 作限制活动的方向是被自己所意识, 是向心的.
自我既然拥有自我意识, 那么本就追求这两种相反的方向, 它恰恰生于这两种对立方向的冲突. 因此, 自我的对立必定被保持下来. 我们需要探究对立保持下来的方式.
然而, 由于斗争双方互相抵消, 互相毁灭, 斗争本身就不能持久. 既然自我是不断追求自我同一的活动, 那么它的前提就是持续的内在矛盾. [没有持续的矛盾, 就没有持续的同一活动. 例如, 如果不留着麻匪, 麻匪剿完了就没得剿了, 因而剿匪的活动也不存在了. ] 所以斗争不持久的结果, 就是完全不活动的状态, 自我就不是自我了. 所以斗争又必须持久.
正是第三种活动 (自我的绝对综合) ——通过竭力保持这个矛盾, 产生了某种同一性, 产生了两个对立活动的某种内在联系——维持了矛盾的持久存在.
自我的原初矛盾既不能消失, 因为它是自我同一活动的前提; 也不能依靠矛盾自身就长久保持. 矛盾能持久, 只是因为它必须持久, 也就是说, 是因为 (由于这个必然性产生的, 维持矛盾, 并且因而将同一性带入到矛盾中的) 努力. 这种努力就是绝对综合. [自我意识本身就是这样的矛盾体. 我们确信它存在, 是因为人的自我意识能通过先验考察的方式, 把握到它的存在. 它是不证自明的. 这个矛盾体, 因其矛盾而同一的本性, 就强制出这样的无限矛盾, 以及与其共生的无限综合. ]
#1.2.1 绝对综合是同一性的中介
到现在我们知道, 表现在自我意识中的同一性并非是原初同一性, 而是造出来的经过中介的同一性 (绝对综合的中介) .
我们最初的起点——主体和客体的同一性——是不能自己成立的, 而必须通过绝对综合的中介. 因为自我的对立活动具有相反的方向, 所以绝对综合活动就是摆动于相反方向中的活动.
#1.2.2 绝对综合的无限分割
我们到目前为止, 已经证明了两个活动的对立. 在自我意识活动 (绝对综合) 之前, 这两种活动并没有根据被设立为有限的, 因而两种活动都是无限的(infinite 这里指的是无穷持续性) . 从而两种活动的斗争也是无限的.
无限的斗争只能用一种无限的行动系列来统一. [因为无限的斗争是无穷持续的动态的斗争, 它不会僵持, 而是受到摆动的绝对综合活动的维持. 就像在第二章中证明的, 自我表现为向无限进展的有限状态, 其活动维系于不断扩展限制和不断作出限制之间的矛盾. ] 这就说明, 绝对综合包含了无限的行动系列.
由于自我意识的全部活动就是自我 (原始二重性) 的意识 (绝对综合) , 绝对综合就必须将自我的一切都确立起来. 因此我们在绝对综合的中间环节中就会看到, 自我中的一切是怎样逐级产生的. 反过来说, 自我的一切, 无非是绝对综合的中介环节.
自我中的主体和客体是绝对对立的, 力图消除对方, 同时又不能消除对方. 两者通过力图消除对方, 才能使自己存在. 而如果消除一方, 另一方也就不能存在了 (这是不允许的, 不存在没有客体的主体, 或者是没有主体的客体) .
为什么两者力图消除对方?
主体和客体不是排排坐的两个小宝宝, 而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双方. 主体力图完全限制住客体, 使其完全成为意识中的对象. 客体力图完全摆脱主体的限制, 使自己超越主体的认识. [例如我看见一只水杯, 主体力图用杯子型, 陶瓷, 乳白……一系列限制来将其完全变成和意识中的观念等同的东西; 客体力图不断用烧制的细小不规则处, 杯口的污渍, 底部的凹凸……一系列无限丰富的内容来成为独立于主体的存在物. ] 两者是性质不同的, 但是同样侵彻性的活动. 主体追求完全的认识, 将不受认识的客体废除; 客体追求完全的不受限制, 将能够进行认识的主体废除.
正因主体和客体是绝对对立的东西, 自我才必须进行绝对综合来中介它们. 就是说, 主体和客体必然地完全对立, 要求自我必须通过完全的综合来中介, 才能产生具有同一性的自我意识. 这里表明了自我意识的强制性, 不得不进行自我意识.
#2 绝对综合的中间环节
#2.0 导言
我们已经推演出, 自我意识是绝对活动. 它是无条件的活动, 而对自我确立了一切. 绝对活动并非是我们之前假定的, 不证自明的经验自我意识, 而是原初的活动——它是经验自我意识产生的根基, 本身并没有形成现实意识 (一切现实意识毕竟是有限的意识) .
绝对活动是绝对自由的, 同时也是绝对必然的. [它本质上是绝对精神的活动, 或者说华子的活动] 绝对活动是无条件的活动, 是确立一切的原初活动. 它是绝对自由的, 因为其不受任何外物限制; 它是绝对必然的, 因为一切行动都是出于其本性的必然行动.
我们也可以从经验间接确证这个绝对活动的存在及其性质.
首先, 反思经验意识, 我们的意识作为有限制的意识, 必然产生于某种无限制的活动; 经验意识在时间中的一致性, 让我们只能假设一种绝对活动作为起源.
其次, 在经验自我意识中, 对自我的意识每一刻都蕴含着对于客观世界的意识. 对于这种持久的一致, 我们只能设想主客观在最原初的地方就已经是同一的, 并且这种同一会在后来产生的, 更高阶的活动, 也就是经验自我意识中体现.
#2.0.1 自由地模仿
我们现在知晓了绝对活动是主客观同一的活动, 那么我们怎么能从中获得某些具体的内容呢? 我们所用的方法就是自由地模仿. 自由的模仿是随意的活动, 其可以模仿出绝对活动.
第一, 自由的模仿是随意的.
绝对活动是产生一切时间的活动, 因而是在一切时间之外的; 而经验自我意识则属于时间序列 (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火器时代, 信息时代, ……) 的一定阶段. 虽然, 经验意识自我被约束在时间之内, 因而是受时间序列中的因果的制约的; 但其完全有力量通过反思打断时间序列, 进行随意的哲学思考. [也就是说, 哲学反思可以让人跳出现实限制, 自由地进行思考. ]
第二, 自由的模仿可以体现绝对活动.
我们知道, 绝对活动为自我确立了一切. 处在时间中的经验自我意识能够产生的, 无非就是绝对活动所产生的东西, 因为经验自我意识是绝对活动的一个部分. 我的经验序列无非就是绝对活动的演化过程的一部分. 对经验自我而言, 我就是我的自由活动; 但对绝对活动而言, 经验自我无非就是绝对活动的(必然且自由的)产物. 所以, 自我的随意模仿, 同样也是对绝对活动的有效摹本.
一般地讲, 一切哲学的构造都是对于绝对活动的构造的模仿. 自我的绝对活动进行演化, 就会产生出 (历史的) 必然行动序列 (A) . 而在哲学反思中, 我们从时间序列中切出, 回溯到那个产生一切的原初活动, 这就形成了哲学家的自由思考序列 (B) . A是必然的原本; B是自由的摹本. [A对于B是现实的, 因为绝对活动设立了哲学家的受限制状态; B对于A是观念的, 因为哲学家及其思考序列的产生, 无非是绝对活动的自由且必然的行动. ]
假如哲学反思做出的是完满的模仿, 就会得出真正完满的哲学. [谢林作为吹牛大王, 认为可以终结掉哲学. 然而……]
#2.0.2 理论哲学的任务
前面已经演绎出, 自我意识是绝对对立活动的斗争. 原初无限扩展, 因而后来受到限制的活动称为现实的, 客观的活动; 在这种无限中直观自身, 作限定, 因而不可限定的活动称为观念的, 主观的活动.
两种活动都是原初无限的, 现实的活动是因为观念的活动而被限定的. 自我意识活动仅仅说明了客观活动是如何受限的, 而观念活动仅仅是这个限制的依据, 因而并未受到限定.
客观的活动是原初未受限制的, 因而是后来被加以限制的, 它在质料上是自由的, 在形式上是受限的; 而主观的活动是全然不受限定的, 假如其受到限制, 那么在质料上就是不自由的, 而在形式上是自由的.
#长段解释
在经验自我意识中, 对任何事物, 例如一个杯子的认识, 都是主客观同一的.
杯子作为客观的活动, 其质料是自由地按客观事物的本性呈现的 (如材料, 颜色等) , 而形式则是受观察者的观念活动规定的 (如杯子形状, 用于盛液体等). 反过来说, 认识杯子的观念活动, 其在质料上就必须依照客观事物的呈现 (其就是白色的, 就是有水垢, 无法更易) , 只在形式上可以自由规定 (我认识其是杯子, 而不是茶壶或者甜甜圈) .
可以如此总结, 意识中的对象都是主客同一体, 其质料取决于客观, 形式取决于主观.
观念活动 (在形式上) 的不可限定性就是理论哲学全部构造的基础.
整个哲学无非是自我意识 (的构造) 的一部历史, 就是绝对综合这个活动的全过程. 我们需要将其一环一环地划分, 以期一步步理解整个的绝对综合.
理论哲学的任务就是说明观念活动是如何受到限定的 [主客观毕竟需要同一] , 其推演的动力就是不受限定的观念活动.
#2.1 阶段一: 从原始感觉到创造性直观
#2.1.1 原始感觉: 自我直观自身为受到限定的
#I 自我处于未被直观的有限制状态
自我意识的两种对立活动在绝对综合中被合并起来, 就会产生一种共同的东西——质料. [主观和客观的对立活动, 被绝对综合所中介, 产生的是物质. ]
因为质料是对立的无限活动的产物, 所以它必然是一种有限的东西. [未明子语: 谢林这里赖皮的, 没讲明白为啥是有限的. ] 这里的斗争是固定了的斗争, 质料将对立的方向 (向心的直观与离心的扩展) 合而为一, 从而变成静止的了. 质料是自我产生的对自我意识而言第一个现实的东西, 而两种活动在绝对综合之前并不是现实的. [现实的活动之所以被观念活动意识到为现实的, 就是因为其在质料, 即斗争的僵持处发现了异己的东西, 也就是现实的活动. ]
质料就是两种活动斗争的僵持平衡. 观念和现实的活动僵持住, 产生了物质性, 也就是质料. 一切质料都是对立活动平衡的单纯表现, 就像是一个跷跷板两边的重量相互对抗, 质料就是跷跷板的支点. 质料不是通过自由创造随意产生的, 而是绝对综合的必然产物. [不过, 此处的质料只是作为假想模型存在, 因为离开形式的质料是不存在的. ]
这个中介了主客观的第三种活动, 如果能够持久存在, 那么就会是主客同一体的构造. [自我意识的原初活动就是成为对于自己的对象, 正是这造成了自我的原初二重分裂. 分裂出的对立活动必须通过主客的一种共同构造来同一起来, 这就是无限多环节的绝对综合所做的事. ] 假如自我可以直观这个构造, 就能达成主客同一的自我意识 (完满的自我) .
然而, 这个第三种活动并不能持久.
第三种活动产生的条件是主客观活动的僵持住了的斗争. 主观活动作为斗争的一方, 必然也就需要随之受到限制. 在第二章 (1.1.1) 中说过, 两种活动是真正对立的活动, 那么观念活动也必然能受到现实活动的限制.
然而, 观念活动是被设立为绝对不可限制的, 因而也就不能真正被限制, 所以这个第三种活动也就不能持久. [想象一方是学生, 一方是班主任, 班主任强令体育课变为自习课. 虽然两方存在斗争, 但由于班主任是手握权力的一方, 所以斗争不可能真正持续, 而是迅速以班主任的胜利为结局. ]
这种斗争的不平衡性是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的必要条件. 假如世界卡在这种僵局里, 那么就仅有一种不动的世界, 既没有感觉也没有直观.
另一方面来说, 主观活动需要直观这个构造, 其前提就是要脱离出这个构造来, 将这个构造作为对象进行直观.
因此, 这时候只有现实活动受到限制, 而观念活动仍是绝对不受限制的.
#II. 自我被直观为有限制的自我
我们已经说明, 在斗争中, 现实的活动陷入了有限制状态, 而观念活动也应当受到限制. 这是说, 观念活动, 即进行直观的活动, 应当进行受限制的直观, 从而意识到受限制的现实活动.
直观活动所依据的, 无非是观念活动和现实活动中同一的东西. 而主客观是经过中介的同一, 其中必然有不一致的地方, 所以才能够被看做是同一的, 而非原初就是同一的.
两者的不一致就是现实活动中的界限. 主客观原初是同一的, 正是因为自我意识活动进行了限定, 才分裂出了主观和客观活动. 自我原初就是活动, 而现实活动则成为了被限定的活动.
一方面, 观念活动在现实活动中发现了肯定的东西, 也就是活动性, 从而将其看做自我; 另一方面, 观念活动在现实活动中发现了否定的东西, 也就是说对活动的停止, 从而将其看做某种非我的东西. [否定的东西是质料, 肯定的东西是形式. ]
现实活动中否定的东西, 就是表现为不是自己设定的, 而仅仅能被感觉的东西 (偶性的东西) . 而肯定的东西, 即形式, 就是自我的构造. [将原初自我想象为一位画家, 它想表现美. 观念活动就是完满的美, 而现实活动就是创作出的作品. 作品无疑表达了画家的创作, 因此其中肯定的东西就是他想要表达的美; 而美以有限的画作的形式呈现, 必然不能完美表达其构思, 因此必然蕴含着否定的东西, 也就是不完美. ]
观念活动感觉到某种非我的东西, 这仅仅在进行直观活动时才会发生. 实际上并非真正存在非我的东西.
在现实活动中被感觉的否定的东西, 无非是第二章 (1.1.1) 中, 在设立对象化自我时必定设立的非我, 也就是对活动的停止. [例如, 构想一个立方体, 我们会感觉到这个立方体, 因而就无法在这个立方体里面感觉到别的东西, 立方体以内的活动就被停止了. 质料和形式同一, 质料停止了直观立方体以外的别的活动, 而形式则是以立方体的方式进行活动. (此处存疑) ]
在自我意识活动造成的原初分裂中, 现实活动只是被限制住了, 而还没有被观念活动所直观. 在先后序列上, 观念活动先限制现实活动, 再直观现实活动, 而不能同时进行. [例如, 画家在绘画时, 不能在作画的同时观察自己的画作, 而只能交替进行. 先作画, 后观察. ] 所以观念活动进行直观时, 直观到的异于自我的东西, 就是之前的限制活动的结果. 限制活动所做的, 就是否定限制以外的一切活动, 也就是施加对活动的停止. 作直观活动时, 限定活动已经结束, 只在现实活动中留下了限定的结果, 所以直观活动会发现不依赖于它的限制.
因此, 限制能被设立进不可限定的观念活动中, 只是因为限制本就是观念活动自身设立的. 限制就是观念活动在此前结束了的活动.
在原初分裂中, 产生的只有观念活动和现实活动, 而不存在任何的意识. 而在原始感觉阶段, 观念活动直观到了受限制的现实活动, 因而将自己意识为受限制的自我.
#III. 补充说明
感觉的基础就在于, 自我不可能同时将自己限定为对象, 又将自己直观为受限定的对象. 所以当自我进行直观时, 限定活动已经结束, 而成为对活动的停止了.
我们坚持, 自我的受限制状态就是自我意识活动的结果. 因为外来作用怎样变成表象或知识, 是不可思议的.
一个客观事物作用于主观的自我, 怎样产生出主观的表象来, 是全然不可理解的. [例如, 一片红色的布, 假设其在客观上是某些特定分子的特定结构, 那么, 其为什么会在主观中呈现为红色的布这一表象? 这是完全无法解释的. ]
因此, 存在和知识活动 (客观事物和表象) 必定原初是同一个东西, 否则两者不可能在意识中同一在一起. 存在作为创造性的东西来看, 就是知识活动; 知识活动作为被创造的产物来看, 就是存在. [红色的布无非就是能呈现出红色的布的表象的活动; 直观到红色的布的表象的活动无非就是红色的布本身. ]
另外要解释的一点, 就是自我怎样感觉到有限制状态的.
存在 (客观性) 所表达的永远只是直观活动的某种被限制状态. “空间的这一部分里有个立方体” 无非意味着 “我的直观在空间的这一部分里只能以立方体的形式来活动” . 因此, 认识的实在性就仅仅来源于独立于直观的有限制状态.
低劣的唯心论不承认直观到的有限制状态是独立于直观者的, 然而先验唯心论只是断言, 感觉从来不是外部的自在之物的印象作用, 而仅仅是自我本身的被停止了的活动.
独立于直观的有限制状态, 完全是因为限定出对象化自我的活动和直观到自身受限定的活动是两个活动. 自我的本性有意识到自身的无限倾向, 这是一种不受限的对自身的反复创造. 观念活动在限定出对象化自我时, 对这个自我还没有任何意识; 而在进行直观时, 观念活动才感觉出这种受限定状态. 设定现实活动的限制的活动, 这个活动并不能被意识到, 因而自我就不能将限制意识为是自己设立的.
最后对这个命题进行补充说明: 任何有限制状态都仅仅是通过自我意识的活动而产生的. 先验唯心论只能说明存在性 (形式) , 而不能说明有限制状态特定地是什么样的 (质料) .
自我意识必然的本性就是意识到自身并返回自身, 这就使得有限制状态必然存在. 这解释了为什么一般来说一定会有受限制状态, 却并没有解释为什么是某种特定的受限制状态. [例如, 我一般来说有一部手机, 但特定来说我有一部华为13promax冷锋蓝. ]
所有具体的表象, 也就是说自我的部分的有限制状态都是属于原始的有限制状态. 原始有限制状态是在自我意识活动产生主客观二分时, 以及后来的绝对综合时, 一劳永逸地设定起来的. 自我总是停留在这种有限制状态之中.
自我设定有限制状态时, 一定同时设定特定的有限制状态. [就像画家作出一个人时, 一定是作出一个特定的人, 比如说蒙娜丽莎. ]
这种特定的有限制状态, 其之所以是这样而不是那样, 只能被我们接受, 而无法加以推演. [就像画家尽管知道要画的内容, 但对其具体画出来的效果却并不事先知晓. ] 不过, 只要这种特定的有限制状态被给出来, 自我意识的活动就是一贯连续的了, 一切后来活动都取决于最初的原始受限制状态. [比如, 踢出一颗球, 只要脚最初的力给定, 球后续飞行的状态就一贯地被确定了. 这就是说, 给定一个特定的第一推动, 宇宙的全部具体内容就随之确定了. ]
#2.1.2 原始自我意识: 自我直观自身为进行直观的
在前一节中, 自我直观到自己是受到限制的, 这就是自我在进行原始感觉. 感觉活动只是产生出被感觉的东西来, 从而进入意识的自我只是被感觉的东西, 而非主动进行感觉的活动.
自我在原始感觉活动中沉湎于被感觉的东西, 固定于被看到的那个受限制的东西中. 这样的自我只是一种被动性, 只是被动地忍受限制的东西, 而不是追求活动而受到限制的主体. [齐泽克举过一个例子, 一位假佛教徒 (无意冒犯真正的佛教徒) 如果用刀杀了人, 他并不会感到罪恶. 因为在他眼中, 主动活动的自己并不存在, 自己只是眼中所看的一堆舞动的现象. 所谓杀了人, 也不过是现象的外在必然运动, 使得人的要害飞到了自己手上的刀尖中. ]
所以, 本节的课题就是: 自我怎样成为主动进行感觉的活动.
原始感觉中, 于意识中产生的自我仅仅是被限制的东西. 感觉活动对主观和客观自我进行中介, 产生的仅仅是对于受限制状态的被动性的感知. 自我应该是被自己限定的, 并且也应该直观到这一点. 所以说自我应当成为主动进行感觉的自我.
在原始感觉中, 主体和客体被感觉活动中介在一起, 然而感觉活动中又有新的对立, 作感觉的活动与被感觉的东西, 这种新的对立必须有一种新的活动中介在一起. 而新的活动又将包含对立, 如此这般以致无穷. 我们可以从此看出绝对综合为什么有无限多的环节.
我们厘清一下目前为止理论哲学的过程.
- 在最初的分裂里, 仅仅是现实活动受限制, 而观念活动完全不受限制. 对于观念活动而言, 受限制就是在意识, 因而此时还没有意识.
- 在原始感觉中, 观念活动在现实活动中进行直观, 因而感觉到限制. 不过, 观念活动仅仅是在现实活动之内进行直观时才受到限制. 因而受到限制的只是作感觉的活动, 进入意识的只是作为被感觉物的现实活动.
- 现在, 作感觉的活动被称为被动性的活动, 因其在现实活动中进行直观时, 也受到其中的限制. 这种被动性的活动并未得到直观, 或者说, 观念活动仍未被限制. 我们力图意识到作感觉的活动, 同时限制观念活动.
#I. 确定活动的演绎
感觉就是自我在自身中发现某种与自己对立的东西. 既然自我仅仅是活动, 那么这种对立物就是对活动的否定, 或者说是受作用的状态. 自我需要意识到, 自己是作感觉者, 也就是说, 自我必须将现实活动中的被动性, 也设定到观念活动中来. 这只能通过一个新的活动来实现——确定活动.
经验主义无法解释, 为什么自我能够意识到自己是作感觉者. 经验主义声称, 客观事物从外部作用于自我, 使自我产生了相应的反映, 也就是感觉. 然而, 这种反映论将感觉解释为反作用, 就像一面墙将射过来的皮球弹回去一样. 反作用只能解释被动性, 而不能解释对被动性的意识. 自我应当意识到自己是感觉者, 而非被感觉的东西.
自我必须是能动的, 所以才能作为感觉者. 能动的自我就是观念的活动, 因为其不受限制. 观念活动之所以是不受限的, 是因为它与受限的现实活动相对比, 是因为它可以超越界限 (overleap the boudary) .
如果我们回想一下感觉过程, 就会发现每一感觉中都必有一种活动, 它对印象作用进行认识, 而不依赖于这一作用. 这种活动确定了一种受限制的活动性, 或者说被动地受限的主动性, 这使自我成为感觉者. 之前, 自我只是将自己当做印象作用本身并沉湎其中; 而现在自我则主动地认识印象作用.
自我要成为作感觉者, 就应主动将对立物纳入到观念活动中来 (也就是纳入意识) . 不过对立物无非就是设定在现实活动中的界限, 所以就要将界限纳入观念活动. [在之前, 观念活动在进行感觉时, 接触到现实活动中看似由非我设立的界限, 界限只是感觉活动所受限的边界. ]
问题是, 观念活动之所以是观念的, 只是因为它在界限之外 (fall beyond the boundary). 所以, 将界限接纳到观念活动中, 就需要将界限设立到界限之外, 这就形成了一个矛盾. 这个矛盾将由确定活动解决.
- 观念自我或许可以废除界限, 这样界限就只是观念的了, 也就进入到观念活动. 但是界限是自我本性的必然产物, 因而是不能被废除的, 必须作为界限而纳入观念活动. [废除界限就相当于魔法, 创世主的随意玩乐, 一会变个马, 一会又让马变成牛——这是不可能的. ]
- 观念自我或许可以产生界限. 但是, 这样并不能解释, 为什么产生的界限可以与现实活动的界限相一致. 就算两者一致, 我们不过也只是让观念自我限制自身, 从而又重演了自我的原初分裂罢了. 这让我们回到最初的起点, 并未前进一步.
- 因此, 我们必须找到一个介乎于废除和产生之间的活动——确定活动. 确定活动的对象必须是独立于自我的; 在确定活动中, 对象又成为依赖于自我的. 在确定活动中, 对象作为不确定者而被废除, 作为确定者而产生.
问题一: 观念活动要确定界限, 这意味着什么?
之前, 界限在意识中所留下的无非是被动性的痕迹. 留下的就是感觉活动所感觉到的, 受非我限制的结果. 自我并不意识到感觉活动. 这种被动性 (感觉活动中受非我限制) 仍然是不确定的, 并且不被意识的.
然而, 任何被动性都应是确定 (特定) 的被动性, 因为其产生于对活动的特定否定. 如果这种被动性能被确定到意识中, 那么界限也就被确定到意识中了.
被动性是感觉活动的单纯材料, 是纯被感觉的东西. 如果观念自我能将被动性纳入一个确定的区域——一个特定的操作区域, 那么被动性就能被确定. 自我仅在这种区域内是被动的, 而在其外是主动的.
这种确定活动就是一种作创造的活动, 并且其用于创造的材料就是原初被动性.
问题二: 怎样设想这种作创造的活动?
自我如果不是主动的, 那么就不能创造这种区域. 但是, 如果自我不被这种活动所限制, 就不能创造这种有限制的区域 (因其是确定的) . 自我作为限制者是主动的; 同时作为特定限制的限制者, 它自己就变成受限的了 (只能做特定限制) .
因此这种作创造的活动就是主动性和被动性的绝对统一. 如果界限不是预先存在的, 自我就不能确定界限, 因此自我在确定活动中是被动的. 同样地, 自我仅仅是在主动致力于确定界限时是受限的, 因而其是主动的. 在确定活动中, 主动性和被动性互为前提.
通过确定活动, 观念自我成为具有主动性的对象 (感觉者) , 它仅仅在自己的确定活动中受限制, 是一种主动地受限制的东西 (limited in its activity) . 正因如此, 自我就不再是感觉活动中的, 纯粹被感觉的东西 (非我) , 而是成为了其对立物 (现实自我) . 所以确定活动将为我们在意识中真正产生出自我和非我的对立.
#II. 确定活动的中间步骤
在我们推演出的确定活动中, 主动性和被动性是互为前提的, 这是一种循环论证.
我们通过对界限的限制 (确定活动) 来解释限制是怎样被设立于观念活动的. 但是, 观念活动为什么会去限制被动性呢? 我们认为确定活动中的活动性以被动性为前提. 矛盾的是, 被动性之所以存在, 同样也是以活动性为前提的.
确定活动让界限纳入到观念活动内, 这就使观念活动不再成为观念活动了. 观念活动之所以是观念的, 仅仅是因为其超越界限. 这个矛盾其实已经隐含在「作感觉者 (主体) 应当成为对象 (客体) 」中了.
只有一种可能, 就是超越界限和受到限制对于观念自我来说是同一件事. 自我恰恰是因为超越界限, 在其观念性中, 成为现实的和受限的.
问题: 怎样设想这种事情?
自我中存在两种活动, 超越界限的观念活动, 以及约束在界限内的现实活动. 两者彼此对立并彼此联系, 从而成为自身. 这需要第三种活动使两者同一, 这种活动是同时位于界限之内和之外的.
这就是 I 部分中提出的确定活动. 接下来通过一些中间步骤进行详细推演.
在原始感觉中, 自我已经将自己直观为受限者了. 但是, 自我如果不超越界限, 就不可能直观自身为受限者. 因为受限仅仅是相对于无限而言的. 这种超越界限的活动就是感觉活动, 其本身仍需要被设立为自身的对象. 只有这样自我才能被意识为作感觉者.
这就是说, 不仅之前的客观元素 (受限制状态) 需要成为对象, 主观元素也需要——超越界限的活动需要成为自我的对象. 然而, 自我要直观到超越界限的活动, 就必须将其与受到限制的活动相对立起来. 所以, 在确定活动中, 自我同时直观到超越界限的活动和受到限制的活动, 同时被直观为观念的和现实的. 这样才能成为作感觉的活动. 自我将自己直观为作感觉者, 就是要将自己同时直观为观念的和现实的. 这是确定活动, 它本身是一种作创造的活动. 这第三种活动就能够使主动性和被动性的循环论证, 在一个活动中同时对自我产生出来, 也就解决了问题.
- 在自我理智史的第一个活动中 (自我意识活动, 即原初分裂), 自我是一般地被直观的 (华子的创世活动) , 被直观就是被限定 (造物时的原初设定) .
- 在第二个活动 (感觉活动) 中, 自我是确定地被直观的 (意识到限制是什么特定的样子) . 直观限制的活动就是一种新的活动, 它超越界限, 将第一个活动中的作限制者和被限制者同一起来 (自我将自己直观为界限) , 然而本身却在意识之外. 所以, 自我中产生了作感觉者 (主体) 和被感觉者 (客体) 的新的对立.
- 在第三个活动 (确定活动) 中, 新的对立被同一起来. 自我在确定活动中意识到了自在之我和自在之物 (self-in-itself & thing in itself) .
在确定活动中, 自我震荡于超越界限的活动和受到限制的活动之间, 使两者作为互相联系的对立物被确立在意识中.
问题A: 观念活动被固定为意识中的什么东西?
既然他被固定下来, 他就不再是纯粹活动. 它被理解为一种固定下来 (因而被认识) 的, 但是对立于现实自我的活动. 既然它能被固定下来, 它就需要一种观念性的基底 (它本来应是不受固定的) ; 既然它是对立于现实自我的活动, 它就同样也是现实的了. 它就是自在之物 (thing-in-itself) .
解释: 原初限制的全部基础就是自我的观念活动. 因而, 它现在是作为一切限制的基础被意识. 它不是作为活动被意识——因为自在之我现在仅仅是现实的 (不是对活动的否定) ——而是作为自我的现实的对立物 (非我) 被意识.
自在之物现在无非就是观念活动的影子. 观念活动虽然在界限之外, 但是其影子却作为自在之物被投射回意识. 它因此是自我的创造活动的产物. [我们现在的立场, 在某种程度上是和独断论者相同的——自在之物是独立于自在之我现实存在的, 不过对我们而言仅仅是在意识中是这样. ]
自在之物通过观念活动的作限制活动对于自我产生, 作为结果被遗留下来, 但是限制活动本身却被自我忽视了. 虽然自在之物是自我自身的产物, 但是自我对此一无所知. 而且, 只要自我还局限于自在之物和自在之我互为前提的循环 (也就是意识) 中, 自我就必然保持这样的无知状态. 只有哲学家才能断开循环, 穿透这样的幻觉.
绝对综合的推演现在已经进行得很远了, 在意识中甚至第一次出现了界限之外的东西. 原始感觉中, 仅仅是界限被揭露; 现在界限之外的某物被揭露, 也就是解释了界限的原因. 原始感觉活动现在被直观, 自我因而不再是被感觉物, 而是作感觉者. 自我在确定活动中意识到的, 就是界限之外的观念活动 (曾经的感觉活动) , 其不再是自我的活动, 而必须变成自在之物才能进入意识.
问题B: 受限制的, 现实的活动成为了什么东西?
既然观念活动成了自在之物, 那么现实活动就成了自在之物的对立物, 也就是自在之我. 一直以来总是主客同一体的自我 (原初自我) , 现在成为了某种自在的东西. 自我主观的方面被带到了界限之外, 而被看做自在之物; 留在界限之内的是自我客观的方面.
现在, 自我和其对立物的分离, 不仅仅是被哲学家所思考到, 而且确实被自我意识到了. 自我意识中两个对立物, 就是感觉的确定性所依赖的基础, 并且自我怎样成为做感觉者的问题也完全解决了. [确定性就是, 自我不仅知道界限, 而且知道界限的源头就是自在之物. ]
经验论到现在都无法解释的问题——从纯粹被动性的自我到主动和思考着的自我的转变——现在通过确定活动迎刃而解了. 确定活动的天才之处 (谢林: 我是天才! ) 在于设立出非我, 同时在做限定和受限制的活动中, 在主动性和被动性的相互规定中作直观.
[在确定活动中, 自我无非是对感觉活动本身进行直观, 在这个直观中感觉的主动性和被动性互为前提. 对立于自在之我的自在之物恰恰是作为存在性的无而进入意识的, 它仅仅通过意识中属于它的成分彰显自己, 本身隐而未显. 感觉活动中, 自我在现实活动中察觉到观念活动设立的界限; 而现在感觉活动本身与作限制的观念活动的关系被意识, 那么观念活动就作为它者而甩出自我, 成为自在之物. ]
现实和观念活动中震荡 (确定活动) 的产物就是自在之物和自在之我. 现在我们要探究的是, 两者是怎样被这种活动所确定的.
- 自我是纯粹客观, 但其仅仅是在与自在之物的相互关系中是这样. [自在之我包含了所有的表象和主动性; 自在之物限制出了被动性, 以及是表象创造的源泉. ] 如果作限制者仍在自在之我之内, 那么自我就只能通过呈现为被规定的而被规定 (感觉活动阶段) , 因而就不是活动的自我. 现在, 正因为规定者跑到外面了, 自我才成为被规定的活动者了. 这正是独断论者所坚持的, 自我之外的限制者——他们最高也只达到这个阶段. 这个过程中哪个自我 (thing & self) 是活动的并不重要, 因为自我现在是限制与活动的互为前提. 囊括了主客体的整个自我都是活动的, 只不过自在之我分有客体的活动性, 而自在之物分有主体的活动性.
- 自在之物仅仅且完全就是自在之我的绝对对立物. 既然自我被确定为活动, 物就相应地被确定为相反的活动. 然而, 设立对立物一定是设立特定的对立物 [例如空间中的立方体与空间本身的对立. 两者都是确定的东西, 而非空泛的. ] , 因而物同样是作为受限的确定的东西而对立于我的. 现在我们就发现了, I 中为什么说自在之我也会反过来限制被动性 (确定限制自在之我的活动) . 自在之物的被动性, 作为受到限制的限制状态, 之所以能进入意识, 仅仅是因为自我和自在之物之间的对立. 自在之物就其是对立于自我的活动而言, 是一般限制的基础; 就其是受限制 (受确定) 的活动而言, 是特定限制的基础. 那么, 是什么限制了物? 正是也限制着自我的那同一个界限. 自我中活动性的量越多, 物中非活动性的量也就越多, 反之同理. 它们恰恰就是通过这样的互相限制而投身于相互作用中. 这样的互相确定 (interdetermination) 现在只是被哲学家把握. 不过, 在接下来的另一种活动中, 自我也会以很不同的方式意识到这点. 界限仍然是分裂时最初设定的那样, 不过它除了是自我的界限, 现在也是物的界限. 物所拥有的部分无非是原初限定活动中从自我中凿去的部分. 不过, 自在之物仍显得是受到独立于自我的限定的. 观念活动受到限定, 就是因为其超越界限并且被直观到是这样的.
- 我们还可以知道, 界限是怎样被确定的. 既然其同时是自我和物的界限, 那么其基础在任何一个中都不能多于另一个. 如果界限源于自我 (界限是自我设定的) , 那么自我的主动性就不会受制于被动性; 如果界限源于物, 那么物 (自我在物所产生的丰富内容前所表现) 的被动性就不会需要自我的主动性为条件. 简而言之, 如果界限源于某一方, 那么确定活动就不能成其为确定活动了. 既然界限不在于物和我的任何一方, 那么其就无处栖身——它之所以存在, 就是因为它存在; 它之所以如此, 就是因为它是如此. 它是完全不讲道理地对这两者存在的, 因而其呈现为某种完全偶然性的东西. 存在于直观中的东西就是界限, 它完全对于物我两方都是偶然的; 对于界限更加精确的确定现在还做不到, 只有在后面的活动中才行.
这个产生物我对立的震荡并不能持久, 因为其又产生了新的对立 [意识这一切的确定活动本身没有被意识] . 然而自我的本性是和自己绝对同一. 自我的所有活动都源自于自我内在的矛盾. 自我既然是绝对同一的, 它就不需要任何东西来限定其活动, 除了自我自身的二重化. 而且, 自我的所有理智活动都依赖于这个持续不断的内在矛盾.
在确定活动中, 这矛盾表现为自我和自我之外的某物之间的对立, 并且, 如果派生开来的话, 是观念和现实活动的对立. 自我如果能在原初限定中直观自己, 那么它必须同时向外扩展并超越限定. 限制, 必然性, 强制感——这些都只能相对立于一个不受限制的活动而被感觉到. 在想象缺席的情况下, 没有什么东西是真实的. 因此, 在感觉活动之中本来就设立了矛盾. 自我同时是受限又超越界限的.
这种矛盾既不能被完全解决, 又无法持久存在. 因此其只能通过一个新的第三活动同一起来.
这个新的活动必然是一种直观活动, 因为观念自我在其中将会被限制 (即被直观) .
这种直观因而是对于直观的直观——二阶直观, 我们称为创造性直观 (productive intuition) . 感觉活动是一阶直观, 其是简单的, 根本无从定义——因为所有定义都是综合命题. [例如, 杯子的纯感觉是完全简单的, 任何杯子的概念以及隐含的意味都是后来的综合知识. ]
#2.1.3 创造性直观
笛卡尔宣称: 给我物质和运动, 我能推演出整个宇宙!
先验哲学家说: 给我由对立活动组成的自然——其中一个活动向无限扩展, 另一个活动在这种无限中直观自身——我能呈现出理智的整个表象体系.
其他的科学都预设了完备的理智作为其条件, 而哲学家则洞察其起源, 并且在眼前将其产生出来. 创造性直观第一次将自我的原初限制也设定到观念活动中 (被意识) , 并且向理智迈出第一步.
创造性直观是对上一步创造 (确定) 活动本身的直观, 其必然性已经从自我活动的机制导出. 我们仍可以从知识的概念出发, 说明创造性直观活动的必然性.
所有知识的实在性都是假借于一种直接的认识, 这种认识必须在 (一阶) 直观中获得. [通过确定活动, 我们第一次获得了完整的直观, 也就是完整的感觉活动, 而非仅有物的原始感觉. ] 概念仅仅是实在性的影子, 是通过一种再生产性的力量 (二阶直观) 投射出的. 而这种力量本身又以更高的力量 (一阶直观) 为前提——而更高的力量是产生于自身内一种原初力量 (原初分裂) .
我们先喷一喷蛇皮版的观念论. 他们将表象的起源设立为外在于表象和自我的东西 [比如康德的物自体] . 他们消除了认识中所有的直接性, 因而任何知识都变成幻觉了. 假如直观产生于外物的印象作用, 那么由印象作用转移到自我中的绝不是外物本身, 而只是它的作用. 然而在直观中物体自身是直接呈现的, 而非只是其作用.
- 有人解释, 通过推论, 这种作用就可以完全取代事物的位置. 但是, 在直观中我们根本找不到任何推断或者因果关联的痕迹; 因此直观中出现的不可能是推断的纯粹产物, 而只可能是物自身.
- 有人解释, 外在作用能激发自我的创造活动, 使得事物抵达到感觉中. 但是, 这也不能解释外部事物 (印象作用的源头) 得以到达自我直观中的直接传递过程. [假如传递的是印象作用而不是物自身, 那么创造活动怎么能产生出对物自身的直观呢? ] 他们只能假设一种完全掌握灵魂, 并且渗透其中的力量, 这样才能操控自我不错漏地表象出物自身. 这就是独断论经典的论调, 他们给外物的表象源头套上神秘的面纱, 假装做出了解释, 而实际上让详尽的解释根本不再可能. 他们甚至可能将事物的表象的这种不可理解的产生归功于上帝, 它是全知全能的, 不可能也是可能的. 这些独断论宝宝好像从来也不知道哲学的规则: 在哲学中不能预设任何东西. 就算是看起来最平常, 最熟悉的概念也不例外. 因此, 自我 (内在) 和事物 (外在) 的分离是需要论证推演的, 不能直接作为现成的结论使用. [不能直接假设个上帝, 然后把问题丢给祂. 不然哲学还思考个毛线咧. ] 正因为我们要论证这个分离, 所以我们就需要从尚未存在这种分离的地方出发, 在第一原理中内在和外在是融混在一起的. 因而, 在破除独断论的无理由假设时, 哲学家自然而然地采用了一元论的前提, 因而也一以贯之地是一种观念论.
相反, 我们的观念论在自我的一种既观念又现实的活动中寻找物的起源. 正因为它是最纯粹的观念论, 同时就是最纯粹的实在论了. 最完美的实在论就是事物在事物中看到的只是自己的实在性, 由自己的活动所限制的实在性. 因而这样一种事物的内在灵魂就能够贯通事物内部, 像艺术大师完满地认识自己的作品一样, 从根本上洞察事物的内在机制.
独断论者根本无从证明那种外部作用到底是怎样的. 然而, 作为对于知识的实在性的保证, 我们必须期望了解它的机制. 人们必须了解从物质向精神升华的过程, 从而了解知识的实在性的基础.
要理解事物向自我的转移, 必须避免庸常的立脚点——认为精神中不存在任何无意识的东西, 精神中除了意识领域, 再没有别的领域. 如此才能理解, 为什么理智会在其创造物中流连忘返, 就像艺术家在其作品中着迷失神一样. 我们要明白, 必然和自由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活动是存在的.
关于「直观」这个词, 我们必须排除所有类似于感觉的东西. 尽管看 (seeing) 是一种直观, 但是直观远远比视觉活动的内涵更广. 一般人用光线来解释直观活动, 但实际上光线本身就是直观活动. [???]
所有创造性直观都产生于自我的永恒矛盾, 自我因其回到自身同一的趋势而被迫持续地活动. 它在自身的创造活动中是受限制和束缚的, 就像自然在产生自己的过程中所受的束缚一样. [物质按照其原初设定好的本性, 自由而必然地活动. ] 通过直观的整个理论, 我们将完全解释清楚这件事.
创造性直观的理论将从之前的这个结论推演: 当超越界限和受到限制的活动相互关联时, 它们就作为对立物 (物和我) 被固定下来.
问题: 超越界限的活动怎么能被固定下来, 从而也受到限制呢?
这是因为, 超越界限的活动并不是作为活动而被限制的, 而是作为受直观的对象而同时被限制的. 超越界限的活动仅仅在活动时才是不可限制的, 而当其成为对象, 就另说了.
在创造过程 (确定活动) 中, 直观活动 (感觉活动) 现在同样成为了被直观者 (自在之我) , 因而也成为了现实的. 就其是直观者而言, 这种直观活动虽然在创造中被限定, 但仍保持是不受限定的. 它仅仅是在创造过程中被限定了, 仅仅是暂时被限定了; 而不像现实活动一样, 持续地受限.
理智的所有创造活动都有赖于不可限定和受到限制的活动间的矛盾, 因而创造活动也会像这种矛盾一样是无限的.
自我必然包含一种超越界限的活动, 因为它必须超出创造活动, 将自己看做作创造的. 另一方面, 如果
#2.2 阶段二: 从创造性直观到反思
#2.3 阶段三: 从反思到绝对意志活动
v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