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验唯心论体系句读(七)
Comment71
上文说到,自我设定非我,然后非我在被自己所感觉到的时候,仅仅能够被认为是一个异己的限定性,这是一种因为自我不能直观自我为正在进行直观的所造成的错觉。
自我借以限定它自身的活动无非是自我意识的活动。我们完全不能设想一个外部刺激带来了某种表象或知识。同样地,这里这句话的意思是,对象作用于自我和它作用于一个客体是不同的,因为自我里面还有主观的东西,不同之处就在于,对象还要作用于主观的东西,被主观的东西规定。如果相同的话,那么产生的不过就还是客观上被规定的东西。这里扯因果律的地方先不看。所以为什么原始的存在会变为知识呢?我们知道表象是会变成知识的。所以这种会合只能通过“表象本身也是一种存在”来理解,这是一种唯物论的理解。
谢林认为,唯物论暂时还是不可理解的。他断言等到唯物论完善的时候,本身也就和先验唯心论没有什么区别了。为什么就没有区别了呢?因为在这里,被认识的物质本身成为了一种幻影(表象),这其实就是理智的东西。唯物论就像唯心论一样,以理智的东西为根本了。当然这不是说存在是知识活动的一种结果,不是一种因果关系。这两种东西实际上本来是在自我之内的同一个东西,正因为是同一个东西,所以才是有可能会合的。接下来从两个方向继续解释:存在(物质)作为创造性的东西来看,是一种知识活动;知识活动作为被创造的产物来看,就是存在。
叽里呱啦说了几句,最后一句话很重要。假设只有质料是属于物的,那么这玩意在到达自我之前,就是完全没有形式的。表象也就是没有形式的,这根本无法想象。仔细想想,这就是在批康德把形式都放在自己这里,把杂多放在经验性的感受那里。这里最终想说明,表象是既具形式也有质料不可分割的,而且这些因素都包含于我。这时候我们再往前看就很简单了:如果知识活动是有创造力(生产力)的,那么它完全而彻底地具有生产力,也就是知识活动必须生产着一切,而不是仅仅生产着一部分内容。知识活动以外是没有任何东西能够进入知识成为知识的,所有存在着的东西都与知识本身是同一的。
翻来覆去,还是自我设定非我。
72
我们说完自我设定非我了,那么自我又是如何感觉到这种“非我”,也即有限制状态的呢?为什么自我会把这种闲置状态把握为一种对立的东西?
实在性维系于感觉。哲学要解释认识的实在性,就必须解释感觉,否则一败涂地。因为一切认识的真理性都毫无疑问地是以伴随着认识的强制感为基础的。真理之所以为真理,是因为我们并不能凭空捏造真理,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而直接接受的感觉,无疑是认识中最为强制性的,因为它代表着一种不经中介的认识。
存在(客观性)所表示的永远只是直观活动或创造活动的一种被限制状态。“空间的这一部分里有个立方体”,这无非意味着“我的直观在这一部分空间里只能以立方体的形式来活动”。直观只是一种限制,而在直观之外还有一种限制,这种限制才成为了认识的实在性的根据。如果抛弃了这种根据,只剩下直观活动本身作的限制,那就会是一种独断的、超验的唯心论。先验唯心论受到攻击无非就是因为被误解为那种独断超验的唯心论,而事实上我们根本不需要反驳:因为没有人会相信那种谬论。
如果有人认为,“感觉不是外部的印象作用,表象中没有自在之物甚至没有偶性,对自我的印象作用上不能设想有什么合理的东西”是一种独断的唯心论的话,那么我们只好承认这确实是我们的(先验)唯心论。但是知识的实在性告诉我们,人并不能自由地有意识地制造原始有限制状态。也就是说,并不是人随心所欲地创造着一切。自我设定非我,这不假;不过这种设定是一种无意识的、不由自主的、必然的设定,而非一种随意的设定。这就是先验唯心论与独断的唯心论的区别。
先验唯心论只是断言自我根本感觉不到物自身,也感觉不到从事物向自我过度的某种东西,而只是直接感觉到自我本身,感觉到自我本身的被消除的活动。虽然如此(知道感觉到的东西还是自我本身),先验唯心论还是要说明,我们为什么会将自我的观念活动设定的受限制状态直观为异己的东西。
简单地读了一下还是卡住了,整体逻辑理得一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