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逻辑》again
Comment我的确从没有如此精读过。读《纯粹理性批判》的时候是按讨论的概念去写总结的。而黑格尔的哲学写作,就如同他的哲学思想一般,是一个整体性的:自为因果,循环发展。因而试图按部门去读解是困难的。做笔记的目的在于,能够时时都作整体性的梳理。
第一版序是纯粹的客套
第二版序
一般科学教育的理智导致一种重要的消极结果,即认为采取有限概念的道路就没有中介可能达到真理。
(我有点没看懂后面这个批评)
“人们对待斯宾诺莎好像对待一条死狗”。(对唯理论的轻视?)
哲学的历史就是发现关于“绝对”的思想的历史。绝对就是哲学研究的对象。(康德:上溯到“无条件者”)
谈宗教的部分就不看了。
第三版序略
致辞
“这个时代之走到对于理性的绝望…”
批判哲学确信它证明了我们对永恒、神圣、真理什么也不知道,并将此种无知、浅薄和空疏宣称为一切理智努力的最终结果。(批评康德式的不可知论,把人的理性提到一个更高的点上:我们对于绝对的概念的追寻绝不是一种臆想。在上课前,给学生先打一针鸡血)。
小逻辑总体上是黑格尔的课程讲义。并附有学生从课堂上归纳的解释。
导言
Para 1 对于事物作思维着的考察,必指出思维内容的必然性,证明其存在与规定性。因而,困难在于寻得一个哲学的开端是一种困难。以任何当前直接的东西作为开端,那只是提出了一种假定。
Para 2 概括讲来,哲学可以定义为对于事物思维着的考察。哲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与普遍的人的思维对应),思维成为认识,成为把握对象的概念式的认识。
基于思维表现人性的意识内容,每每首先不借思想的形式出现,而是作为情感、直觉或表象等形式而出现。情绪与思维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欲望、意志、情绪,有别于纯粹的思想,同样是人类理性。)
Para 3 情绪、直观、印象等,是意识内容所表现的诸形式。在任何一种或混合形式下的内容都是意识的对象。而形式在遗失的对象中归为内容而呈现。因而每一形式好像是特殊的对象。(我意欲的和我思考的东西,它们仅仅是以不同形式呈现在意识当中。)
我们所意识到的情绪、直观、欲望、意志等规定,一般被称为表象。大体上可以说,哲学是以思想、范畴,或更确切地说,是以概念去代替表象。
表象的感觉材料的一个命题:这片树叶是绿的。这样的命题却也掺杂了存在、个体性的范畴。
(而哲学的难点则在于作抽象思维。)“把思想本身,单纯不杂地作为思考的对象”。(单纯地思考范畴?还是单纯地思考概念?)
Para 4 略
Para 5 意识的真实内容,一经翻译为思想和概念的形式,反而更能保持其真相,甚至反而能更正确地认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