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想事成
Comment「心想事成」
有一个古老的关于戒烟的传说。戒烟的人在决定戒烟的那一刻就要想着:「我已经戒烟了」,而不是想着「我从今天开始戒烟」。
这不是简单的心理暗示。
我已经戒烟了。从此抽烟没有任何借口。而当实在忍不住去抽了一根的时候,也并不意味着戒烟这件事宣告破产。嘬两口,弹弹烟灰,再掐灭它,继续埋头戒烟。
饭桌上朋友发你一根:
你摇摇头说「我正在戒烟」,朋友会劝你「哎呀就一根,不影响你戒」,你会动摇「是啊,慢慢戒呗,少抽点没事的」。
你摆摆手说「我早就戒了」,朋友会羡慕「哎呀真厉害,你怎么戒的」,你会骄傲「说戒就戒了,有什么难的」。
最忌讳的想法是从客观的角度审视自己「戒烟失败」,进而思想上滑了坡:抽一根已经失败,抽一包一条也是失败,不如抽个爽。
在情绪的泥沼里无法自拔的人,尽管他们想摆脱——至少表面上如此;尽管他们有所行动——至少从外界看来,已经足够努力。但一次又一次只是同一个模式的循环。
这种死结消除不了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根本「不愿意」去消除。恰恰相反,他们以这个无限循环的死结产生的创伤为养料,维持着一个想象性的自我认同。就像胎记标示着一个独一无二的人一样。
「什么档次,竟然敢称理解我」。于是任何理解都被否认。「你根本就不懂」。
每个人都用同种可悲的方式,维持着自我。于是并不是不可接受。
但是想要破解此局并不困难,只需要问两个问题:
谁规定了什么叫放下?——我说我放下了,别人可能觉得不是,那是别人的事。
凭什么要放下?——就好像放不下是什么难以启齿的事,就好像放不下会毁了一辈子,其实根本无伤大雅。
将评判的标准交由所谓客观理性,那么总有一个角度能给出否定的论证。只有收回决定和判断的权利,才有可能实现主观的意愿。